北京首農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奶牛中心種公牛站(原北京奶牛中心種公牛站),始建于1973年,是我國建站最早的種公牛站,也是農業農村部在國內建立的第一個種公牛性能測定中心,1995年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級重點種畜禽場,其主要任務是培育和飼養優秀荷斯坦種公牛及其它品種的種公牛,為全國奶牛、肉牛改良提供優質冷凍精液。
中心擁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標準。2003年在全國同行業中率先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每年順利通過復審換證。2003年通過北京市標準化體系建設的評審和驗收。2005年通過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 4A級評審和確認。2007年同行業首家通過中國良好農業規范(GAP)一級認證, 每年順利通過復審換證。
筑牢基礎防線 加強日常監管
(一)場區布局
種公牛站與生活區完全分開,常年實行半封閉管理。公牛站生產區內綠化面積占總面積的50%以上。生產區中分設凈道和污道,有專門的糞便堆積發酵場和污水沉淀池,采取干糞堆積發酵還田,糞水集中收集氧化后灌溉飼料地的處理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規章制度完善
種公牛站建立完善的生產管理制度、實驗室管理制度、種公牛進站與淘汰制度,免疫和檢疫制度,布病、結核及口蹄疫凈化制度等,并在實施中不斷修改完善。凍精銷售均提供有完整的系譜資料和遺傳評定資料,并配套質量承諾和售后技術服務。接待了國內許多奶牛場有關人員的技術培訓和實習;并根據用戶的需要,派出有關技術人員去現場指導,發放技術資料和信息。
中心管理、育種、生產和銷售完全實現計算機系統管理, 各部門有獨立的數據庫。種公牛檔案資料齊全,各種記錄完整,內容包括:公牛出生情況、生長發育情況、體形外貌評定、體重體尺、系譜資料、獸醫保健、免疫檢疫、疫病檢測報告等。
(三)技術力量
中心主任、副主任及各部門負責人均具有碩士學位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并具有多年種公牛選育、管理、牛凍精生產、質量檢驗等實踐經驗。中心下設有四個部門:育種部、種公牛站、質檢部、市場營銷部。中心每年除選派有關人員走出去參加各類技術培訓及參觀學習外,每年在內部都要舉辦5~10期職工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
(四)防疫情況
1. 防疫設施建設
種公牛站有獨立獸醫室、更衣室、淋浴間、車輛消毒池、員工消毒通道、消毒車等防疫設施設備。中心制訂了嚴格的場內防疫制度,生產區與辦公區隔離,進入生產區須經過兩次消毒、更衣方能進入,站內員工嚴格遵守各項防疫規章制度。全站職工每年進行一次體檢,持健康證上崗。每年由延慶區疾控中心對所有員工進行布病檢測。防止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發生。
2. 防疫制度
防疫和監測制度健全,制定了疫苗免疫程序,以及布病、結核、口蹄疫檢疫和監測方案并嚴格執行,嚴格按程序每年春秋兩季注射口蹄疫疫苗,注射后3周進行抗體效價監測,抗體效價不合格的及時進行補免。每年春、秋兩季對全站種公牛布病、結核病進行檢疫,保證了種公牛牛群的健康。
3. 環境衛生及消毒
保持圈舍環境的清潔衛生,每班清掃圈舍,每周清潔食槽、水槽。有完善的消毒制度和科學的消毒程序,每周2次開展環境消毒和圈舍消毒工作。
生活垃圾由市政市容統一清運,醫療垃圾集中收集后委托有資質的企業處理,從而減少了交叉感染的機會。病死動物、廢棄物等委托有資質的機構統一回收進行無害化處理。
4. 凈化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沒有發生任何一、二類傳染病和國家規定的其他疫病。2018年5月通過了國家“牛結核病凈化示范場”、“牛布魯氏菌病凈化示范場(非免疫)”評審。2021年,先后通過了動物疫病凈化省級評估推薦、部級專家評審,最終被評定為國家級動物疫病凈化場。連續多年被延慶區農業農村局授予“奶牛布魯氏菌病非免疫凈化場(群)”稱號。
(五)日常監測管理
1. 自檢
每年春秋兩季所有在群公牛采血進行布病檢測。結核檢疫工作由種公牛站的專業獸醫人員嚴格按照牛結核病防控方案進行,對站內所有牛只進行保定、刮毛、量皮、注射結核菌素、記錄及結果判定。每年春秋兩季對在群公牛進行口蹄疫疫苗免疫,免疫后21天監測抗體效價,抗體不合格的及時補免,確保免疫率和抗體效價合格率100%。
2. 監督檢驗
根據上級主管部門的監管工作要求,積極配合延慶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疫控中心等單位的采樣要求進行監督檢驗。
3. 后備公牛隔離檢疫
后備公牛堅持“45+進站雙檢疫+補免”的綜合隔離措施,即檢疫合格后進入隔離場隔離45天,再次檢疫合格后方可進站,期間對口蹄疫抗體效價不合格的牛只及時進行補免。隔離結束進站后持續跟蹤檢疫,確保了進站后備公牛的健康安全。
完善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保證動物的健康安全
生物安全體系,即防疫體系,主要是針對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和制度。就是為動物提供舒適的飼養環境,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并采取一系列預防疫病發生的綜合措施,阻斷病原微生物(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入侵動物機體,從而保證動物的健康安全。建立防疫體系是為了凈化牛群,防止疫病發生、蔓延和流行。
(一)場區布局
布局合理,周邊有圍墻、隔離帶和生物安全溝,有利于防疫和飼養管理。生活區與生產區、糞污處理區分開。站內凈道與污道分開。
(二)健全的防疫管理制度
制定了《健康巡查制度》《消毒管理制度》《隔離飼養管理制度》《疫苗免疫程序》《醫療廢棄物管理辦法》《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制度》等40多項規章制度,內容涉及免疫、檢疫、隔離、淘汰、撲殺、疫病監測、凈化技術、無害化處理等疫病凈化綜合技術措施和規章制度。
(三)搞好環境衛生
每班清除圈舍及運動場糞尿,集中堆積發酵,進行無害化處理,從而避免病原傳播。定期清潔料槽和飲水池。消毒前的衛生清除工作,可使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減少90%。
所有裝存公牛飼料的車輛用具在使用前應進行清潔,保持干凈;飼料包裝袋一次性使用。
(四)執行科學的消毒程序
加強消毒,嚴格入場人員、車輛、圈舍、環境、物品的消毒,做好糞污和病死動物的無害化處理,有效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
在大門入口處設立車輛消毒池和人員淋浴消毒室,進出場的所有車輛必須經過消毒、人員必須淋浴后方可出入。人員進入生產區必須消毒,并換上工作服。料槽、飲水池、圈舍、運動場以及場區內外的道路每周進行兩次消毒。未經許可,外來車輛和人員不允許進入生產區。不允許參觀人員進入生產區。
(五)定期驅蟲、滅蠅、滅鼠
夏季每周進行滅蠅;定期在固定地點投放滅鼠藥;每年春秋兩季進行驅蟲。
(六)隔離檢疫
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可防止引進牛時從異地帶進傳染病的風險。絕不從發生傳染病的地區和國家引進牛,可有效防止疫病的入侵。確需引進種公牛時,應從非疫區且取得《動物防疫合格證》的種畜場引進。并嚴格進行隔離觀察45天,按要求進行疫病的檢疫,并監測口蹄疫抗體效價,不合格的必須進行補免。隔離期間適時驅蟲。
(七)免疫和檢疫
結合當地疫病流行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切實做好免疫工作。定期監測牛群抗體效價,抗體效價不足時需補免。
按要求每年春、秋兩季對結核病、布病、副結核病等進行檢疫。檢出陽性或可疑反應的牛,按規定及時處置。
(八)無害化處理
病死動物、廢棄物等委托第三方具有資質的公司處理。采取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模式,牛糞集中堆積高溫發酵后還田。延慶基地擁有飼料地2100畝,完全能夠消納現有的牛糞。污水采用沉淀池二級沉淀方式。
(九)生活垃圾及醫療廢棄物處理
生活垃圾由延慶區市政市容統一清運,醫療垃圾集中送延慶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統一處理,從而減少了交叉感染的機會。